週日, 27 二月 2011 21:31

陶淵明【飲酒詩】賞析感言與英文翻譯。了解陶淵明生在亂世中的心境,如何自我超越。 精選

作者
给本項目評分
(11 得票數)

幾天前去拜訪一位白人先生,他的夫人是華人。這位白人年輕時曾到台灣就學,攻讀中國文學,對古詩詞等頗有研究,他能看懂中文字之文言文,就是聽力和會話因長久沒用,不是很順暢。但是面對一位白人其中文造詣如此深,舉凡莊子哲學、陶淵明詩詞等都有涉獵,真是佩服,也真難得。反觀咱炎黃子孫,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面對文言文的書籍,即卻步三分,亦或不能深解其意境,實在太可惜了,內心難免有幾分慚愧懊惱,自覺用功不夠深。這對夫妻倆,結婚前曾同在臺灣某大學教書,目前這位白人自加拿大東部某大學退休後,定居於卑詩省維多利亞市,專心研究宗教,他們積極面對人生,對人生有其獨到的見解與體悟。居家時種種花、後院種種菜並熱衷於一些公益活動,提攜後進,相當瀟灑達觀。他曾提到陶淵明的一首詩,並翻譯成英文相贈,其內容如下:

{module Sponsored Links - VT_ING_START_OF_ARTICLE|none}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詩翻譯:

TRANSLATE INTO ENGLISH BY JORDEN--

I built my hut besides a traveled road.
Yet hear no noise of passing carts and horses.
You would like to know how it is done?
With the mind detached, one's place become remote.
Picking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hedge.
I catch sight of distant South Mountain【Mount Lu】.
The mountain air is lovely as the sun sets.
And flocks of flying birds return together.
In these things there is a fundamental truth.
I would like to tell, but there no words.

蓋陶淵明生長在東晉末年,外在的大環境是連年兵亂,卻依然有不少士大夫、官員汲汲於名利,而靖節先生不屑與之為伍,不為五斗米折腰,過著隱逸儉樸的田園生活,雖然也曾有斷糧無炊的苦境,卻因而能感受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境,有人向他請教為何能夠如此,詩人的回答是:「心遠地自偏」。「心遠」,是多麼耐人尋味啊!正因為他「心遠」,他遠離名利,潔身自愛過著儉樸生活,心靈提升了,所以,他能體會到採菊的樂趣,欣賞飛鳥的歸巢以及山氣日夕的變化,而達到返璞歸真的意境,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生活啊!

由以上詩句,可以了解陶淵明生在亂世中的心境,如何自我超越。這是生長在過去的時代,面對昏君、亂臣賊子之狀況下,有志之士因志不能伸,唯有獨善其身、修身養性以待時機,陶淵明堪稱是位好典範,其心境之超然值得學習。

然我們生於當今的人間,地球村的時代,國與國的間距拉近,人與人之來往頻繁了,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只要您靜心細細體察每一項國際間發生之事,凡有良心者怎能置之度外。這樣一個大時代中的每個人,卻是大大不同於過去時代的作為與使命,應是於亂世中不逃避、不去當隱士,而是要在塵而不染塵,更要兼善於天下,而且腳步要加快,大家都要盡一己之力來貢獻人類,收歛自己,只因著魔的地球正處於千鈞一髮之際,如何挽救,端看全人類改變了多少而定,孟子說:「天下溺,援之以道。」人類是否還有更好的明天,就看人們心中還存有幾分良心而定。

回憶五教聖人降生世間不同國度來教化世人,迄今三千多年的耕耘,他們過去所未能完成之共同願望,就是要全人類在現在這個大時代、大環境中,能有大覺醒、大團結,因為舊的世界要結束,地球已被人類破壞太多,大自然天地也需要大調整,來療傷止痛,以重建新的秩序。此時唯有人類集體超越、集體改變、集體提昇心性,才有機會看到嶄新世紀的到來。

{module Sponsored Links - VT_ING_END_OF_ARTICLE|none}

閱讀 1547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 28 二月 2011 11:34

vegtrends banner 02

訂閱素食列車網電子報

素食列車網:搜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