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圓食譜彩色元宵湯圓做法:
1. 取三色湯圓(未煮過)6顆,綠、紅、白湯圓各二顆,搓直條狀,分成2或3等份(視個人喜歡,分配湯圓大小)
2. 將直條狀的綠、紅、白色粉糰一起併入,繞成圓圈狀,再搓圓,即為創意彩色元宵湯圓(未煮的湯圓)。
3. 鍋中放入800cc水,待滾開後投入做法(2) 創意彩色元宵湯圓,入少許薑片,視湯圓浮出水面即是已熟透,再下1小撮龍眼,乾及蜂蜜1大湯匙(T) 。
【煮湯圓的小技巧就是要滾水下,小火煮,水沸時加涼水,保持湯水似滾非滾的狀態最好。】
【蜂蜜可視個人口味增減用量】
【煮湯圓眼觀法:煮湯圓如果湯圓表面光滑並浮於水面,就可食用。】
【煮湯圓手按法:手拿筷子按下煮湯圓時,湯圓如果能鬆軟一致,並有彈性,湯圓就可食用。】
4. 此時一碗熱騰騰、團團圓圓的創意(健康養生)彩色元宵湯圓即可上桌,一家人共享、共歡渡,慶祝元宵佳節。『吃法一』
5. 麵粉150g入小烤箱以文火烤至微黃有麵粉香 (中間必須翻動一至兩次) 或用鍋子炒香,即為熟粉,用來沾裹彩色元宵湯圓。
另外可以花生粉、海苔粉、糖霜沾裹都很棒。『吃法二』
6. 創意又健康養生的彩色元宵湯圓,一圓二吃;既新鮮又吃得安心,幸福與感恩盡在不言中。人生有如彩色元宵湯圓,由個人發揮創意、創造、不斷更新。美景即將展現你我眼前。
湯圓食譜彩色元宵湯圓做法心得分享: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小過年」;全國各地區的習俗都是同樣歡慶此佳節。
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色→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更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象徵團團圓圓,以心印心。
元宵節的由來,本省民間傳說:二千年前,佛教傳入我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形成一種風俗。
根據史籍,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文帝是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在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
而在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另外,依照佛教說法,東漢明帝時僧道於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鬥法,由於佛教勝利,明帝便下令於正月十五日前後,在宮廷和寺廟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
唐朝後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有又稱「燈節」、「燈夕」。
另外,元宵節的由來從道教的觀點,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
唐代以後有所謂的「三元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十五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十月十五日)。
而「三官」指的是,天官上元一品九氣賜福天官洞靈元陽紫薇大帝(堯德配天)、地官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洞清元虛大帝(大舜耕地)、水官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元光大帝(大禹治水)。
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的誕辰,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禳災、袪邪,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