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09 五月 2012 23:26

端午 端午節由來及端午節習俗:端午節四則典故,吃粽子的由來(從歷史話說粽子)

作者
给本項目評分
(3 得票數)

端午,端午節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在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裏,是一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五節」、「端陽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古人稱初一為端一,初五則為端五,五月初五有兩個五重疊,所以又叫做「重五」。農曆是以天干紀年,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五月則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稱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

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相關風俗習慣不少,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也有些許傳說;人們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而被廣為流傳,相傳戰國時期,楚懷王不接受屈原的聯齊抗秦的主張,而被張儀騙到秦國,逼他割地獻城。楚懷王又羞又悔,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

忠臣的屈原又上書即位的頃襄王,希望他能遠離奸臣,可頃襄王不但不採納屈原的忠言,還將屈原流放。
秦國看到時機已經成熟立即出兵,在很短的時間內,楚國便失去了大片領土,百姓慘遭屠殺。忠貞的屈原看到這一切,心如刀割,在極度的傷心痛苦中,於西元二七八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漁夫們聞訊乘舟趕來打撈,可始終打撈不到屈大夫的屍體,於是就紛紛將食物倒入江中,說是讓漁龍蝦蟹吃飽了,不再傷害屈大夫的屍體。這個傳說巧妙的把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跟屈原投江聯繫起來。南朝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有這樣的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見民間傳說也是有一些根據的。

 

龍的節日

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做為「圖騰」的,當時人們因為受到自然勢力的威脅,認為某種生物或無生物具有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力量,所以認定那些東西是他們全族人的祖先和保護神,也就現在人們所說的「龍圖騰」。

於是她們就在自己身上和日常用的器具上刻上龍的形狀,以便得到龍圖騰的保護,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的習俗,而且在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龍圖騰祭。其中便有類似今日競賽的遊戲,這便是競賽習俗的由來。但是,龍舟競賽不僅是越人的習俗,而且其他民族也有此習俗,在戰國時代古文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龍舟競賽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到了唐代以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千年以來盛行不衰。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演變成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固定舉行龍舟競賽。

端午節起源於惡日

而北方中原地區卻是把五月五日當作「惡月」、「惡日」。晚在戰國時代,人們已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大戴禮》云:「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風俗通》記載:「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不但此惡月萬事不吉利,甚至連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視為不祥之兆。

從戰國到兩漢,人們一直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日。「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四諱》也記載當時風俗「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如戰國時以養士聞名遐邇的孟嘗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其父田嬰不讓家人養,說明那時五月初五已成為俗忌了。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懸艾草習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五月初五時值初夏,而多雨潮濕,細菌繁殖快,人們易染病,艾草、菖蒲發出的氣味,可驅除邪氣,消去病毒。
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所記載:「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踢百草,採艾已為人(形),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民間有一則懸艾草的典故,在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造反,有一次黃巢的義軍打到河南的鄧州城下,黃巢到城邊去查看地形,只見外逃的老幼婦孺中有一個婦女手拉著一個兩、三歲的小男孩,懷中卻抱著一個五、六歲的大男孩,上前一問,那婦人答道:「縣衙今天挨門傳令說,黃巢要來血洗鄧州,大家快逃命吧﹗」再問為何手拉小的,懷抱大的,婦人答道:「抱的這個小孩,他父母都死了,只剩下這根苗。手拉的是我親生兒子 ,萬一黃巢追來,我寧肯丟掉自己的孩子,也要留下鄰居家的根苗。」黃巢聽了深為感動的對她說:「我黃巢專和官家作對。你愛鄰居的孩子,我愛天下的百姓。」

於是伸手拔了路邊的兩棵艾苗,並對她說:「有艾不殺﹗大嫂,你快快回城,暗暗傳話,讓窮人家門上都插上艾,有這個記號,保管不會有傷害。」婦人急忙回城傳話,很快傳遍全城,當天晚上窮人家的門上都插上艾,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義軍攻下鄧州,殺了縣官,開倉分糧,萬民歡呼,從此端午節插艾的風俗便傳了下來。黃巢起義晚於「荊楚歲時記」作者宗懍幾百年,上面這一則傳說顯然是後人附會的。

驅五毒

民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過去民間把蛇、蠍子、吳蜙、壁虎、蛙或、蜘蛛叫「五毒」。到了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炕上,或繫在兒童的臂上,以避諸毒。有的還剪成裝著五毒的葫蘆圖像,表示用葫蘆把這五毒給鎮住。有的地區把五毒串成長串,在它們上端繫上艾草、菖蒲,然後在下端穿上三辦大蒜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劍將它們斬除,大蒜表示鎖,將它們鎖住殺死。還把它掛在門前顯眼的地方這叫「懸端午景」。

飲雄黃酒 百病多遠走

在我國大部份地區端午節要飲雄黃酒的習慣,雄黃,又名雞冠,是一種礦物質也是常用的中藥,對各種皮膚真菌和金色葡萄菌、變形桿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端午家人團聚喝雄黃酒有驅走百病,塗在小孩的鼻子、耳朵、並在額上畫一個「王」字,有健身驅邪作用的意思。諺曰:「五月一日至五日……塗耳鼻以雄黃,曰『避蟲毒』。」人們在仲夏的端午節喝上幾口雄黃酒,寄寓能驅走百病的願望,所以,俗諺曰:「飲雄黃酒,百病多遠走。」

吃粽子的由來及四則典故: 

在《說文解字》中,粽字可解為「蘆葉裹米也」;粽一字的右半邊有聚集之意,即「米之聚集」
【粽】吃粽,紀念、避邪、保考試
 

故事一: 

據說端午節是起源於先秦時代,可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為甚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最為人熟知的起源,就是詩人屈原的故事了。那時候屈原忠心愛國,但楚王卻聽信小人,所以屈原憤然投江自盡。百姓不想屈原屍體被魚兒吃掉,所以便駛龍舟響鑼鼓嚇走魚兒,並拋下粽子餵魚。
 

故事二:
但原來,端午節和粽子的出現,起初並不為紀念忠臣,而是為了在季節轉變間避邪。五月處仲夏之月,火氣過旺,瘟疫容易流行,所以古人想到用龍舟娛樂水神,並投粽作祭祀,期望「以水剋火」。
 

故事三:
在古代的粽子肩負重大的文化任務,也寄託了父母的期許。不少年度大考都是在五月端午節之後舉行,而「包粽」與「包中」是諧音,所以有台灣家長會特別親自包粽子,希望保佑孩子考試順利。在這五月天,你們家吃了這麼重要的粽子沒有呢?

故事四:
端午吃粽子,現代人只知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話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 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粽子話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出現雜粽。 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名。 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粽,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一一更是千品百種,璀燦紛呈。 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廣東粽子:廣東粽子個頭,外形別緻,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閩南粽子廈門、泉州的燒肉粽、鹼水粽皆馳名海內外。 燒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五花肉並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寧波粽子:浙江寧波粽子為四角形,有鹼水粽、赤豆粽、紅棗粽等品種。 其代表品種鹼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適量的鹼水,用老黃箬葉裹扎。 煮熟後糯米變成淺黃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興粽子: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 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內夾進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肥而不膩。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 北郊農村,習慣吃大黃米粽,粘韌而清香,多以紅棗、豆沙為餡。

其他較為著名的粽子還有四川、兩湖的辣粽、貴州的​​酸菜粽、蘇北的鹹蛋粽

外國的粽子

日本: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越南:陰曆端午節吃粽子。 咸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只鹹蛋包成;鹼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泰國: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 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後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蔔、土豆、辣椒等煮熟後食用。

此外,哥斯達利加、洪都拉斯、秘魯等國家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閱讀 734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 11 十月 2012 16:44

vegtrends banner 02

訂閱素食列車網電子報

素食列車網:搜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