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黃耆,中文漢語拼音: huang qi,英文名稱: Astragalus root / Milk vetch root,拉丁名稱: Radix Astragali。

黃芪,又稱北芪或北蓍,亦作黃耆或黃蓍,常用中藥之一,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

黃芪主產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黃芪可分為:內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岩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黃芪成分中含苷類、多糖、黃酮、胺基酸、微量元素。黃芪的主要成分為多糖類及黃酮類等。

黃芪成分中多糖包括兩類聚糖、兩種葡聚糖AG-1,AG-2和兩種雜多糖AH-1和AH-2。其它黃芪多糖類還有D-葡萄糖、D-半乳糖和L-阿拉伯。

黃芪成分黃酮類化合物包括7,3-二羥基-7,4-甲氧基異黃酮,3R-2',3'-二羥基-7,4-二甲基異黃酮,毛蕊異黃酮,熊竹素、芒柄花素。

另外,黃芪還含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其他成分如膜莢黃芪苷甲、乙、丙,黃芪皂苷I-IV及大豆皂苷。氨基酸包括胡蘿蔔素、膽鹼、甜菜鹼、尼克酰胺、葉酸、亞油酸等。

從膜莢黃芪中還分離出β-谷甾醇、羽扇豆醇、正十六醇、棕櫚酸、6-o-β-e-D吡喃葡萄糖苷、3-o-β-D吡喃木糖苷和胡蘿蔔苷。

黃芪/黃耆-黃耆九大功效

黃芪英文名稱: Astragalus root / Milk vetch root ,拉丁學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 Astragalus mongholicus ;黃芪,又稱北芪或北蓍,亦作黃耆或黃蓍,又名綿芪;是常用中藥之一,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黃芪是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黃芪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春秋兩季採挖黃芪,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黃芪種類

黃芪可分為:內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岩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耆是一味家喻戶曉的中藥,而且是用量排在前三名的中藥之一。大家都知道黃耆補氣,但是如何正確的使用黃耆卻是一門大學問。

黃耆為,是歷代補氣要藥所公認,但是李時珍不言補氣,只說補藥之長,值得探索,因為氣行則血行,元氣充足則臟腑功能得以增強,精血得以資生,所以黃耆不單補氣虛,而是通過配伍,可以補益臟腑,增生精血,以治諸虛不足之證。

一般常用黃耆適量來搭配煮湯,這是適合全家服食,而副作用極少,但是要避免高血壓患者。

黃芪/北芪的功效

一、黃芪生用:

黃芪/黃耆,拉丁名稱: Radix Astragali ,英文名稱: Astragalus root / Milk vetch root 拉丁學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 Astragalus mongholicus;黃芪,又稱北芪或北蓍,常用中藥之一,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黃芪可分為:內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岩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黃芪水-黃芪水的功效

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泡水噹茶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水能補中益氣,而且補而不膩,可改善氣虛和貧血,增強體質,延年益壽;黃芪再加上枸杞、黨參、茯芩等藥材一起沖泡,效果更好。

三道泡黃芪水的食用方法:

發佈於 養生食譜

vegtrends banner 02

訂閱素食列車網電子報

素食列車網:搜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