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夏天結束,轉向秋天的時節(約在國曆8月23、24日)。白天高溫炎熱,入夜漸感涼意,氣候的轉變讓不少人這段時間開始容易感到疲倦、提不起勁。

不同於春天的雨水與夏天的濕氣,台灣的初秋風大加上濕度降低,天氣偏燥熱。中醫認為秋氣主燥,肺燥氣虛,容易耗氣傷陰,因此情緒容易低落,身體上感覺四肢沒力、容易昏昏欲睡。

順應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天氣變化, 秋季養生-「養、收」是入秋的養生原則 。

四招入秋節氣養生方法:

一、龍眼、茄子-補元氣的好食材

處暑是龍眼盛產的季節。中醫認為,龍眼味甘,性微溫,能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工作若需要耗費大量腦力,吃龍眼可以達到補益效果。

不過因為龍眼也有補血功能,熱性體質者應以攝取一份為限(10到13顆),否則容易上火,反而難入眠、暴躁易怒。

早晨來一碗粥,可兼具補充水分與潤燥,是處暑節令的理想料理。吃粥有助於健脾胃、補中氣,令人一整天神清氣爽。

a:龍眼養生粥

發佈於 養生食譜

過完「冬至」後,接著就進入冬季倒數第二個節氣—「小寒」了。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每年在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

24節氣中,立冬後接續是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冬天除高山地區偶而會降雪,多數人不易接觸到雪,因而以為小雪、大雪是冬天最冷的時期,其實並不然。

根據歷史氣象觀測資料,小寒、大寒才是台灣最為寒冷的時節。台灣也有句俗諺,「大寒小寒,冷成冰團,」由字面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台灣有些地方卻是小寒冷於大寒,例如中、南部溫度最低的時期經常出現在小寒,而東、北部則是大寒最冷。

因此小寒期間最需留意的自然是保暖,且須密切注意是否有寒流來襲,尤其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身體不適,致命的新聞更是時有所聞,這也是為什麼小寒神由冷酷無情的鬼差八爺擔任,他的模樣不僅令人望而生寒,也有提醒須小心寒氣索命的意涵。小寒保暖是有秘訣的,提供下列小寒&保暖-節氣養生六項小寒期間保暖方法與大家參考之,掌握幾個重點部位暖了,全身也就會跟著暖。

節氣養生六項小寒期間保暖方法

1、首先,手足四肢要暖。

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外出時不妨穿戴手套厚襪禦寒。

正所謂「寒露百草枯」,意味著陸地上的作物以及花草皆因為氣候轉涼而枯萎、凋落,但在漁業方面,則恰逢大閘蟹盛產的節氣,美味的大閘蟹讓饕客等們能夠好好地滿足口腹之慾(最好能吃素,不吃牠)。

同時農曆9月9號為重陽節,有許許多多的慶祝活動,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等等,為此節氣增添些許熱鬧氣氛。

「寒露」是24節氣中第17個節氣,時間約在陽曆10月8日至9日之間,也是入秋以來第一個出現「寒」字的節令,同時這個「寒」字也點出了天氣將由涼爽轉而帶有寒意,因此整體氣溫比起「白露」時來的更低,使地面上晶瑩的露水也快要凝結成霜,俗諺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就是在提醒人們要多添加衣物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跟著節氣學養生-寒露:溫度遽降轉乾燥,宜保濕與補氣喔!

秋天節氣養生保濕&補氣-節氣飲食養生法

秋天保濕1. 飲食清淡、多喝水,保養心血管

發佈於 養生食譜

vegtrends banner 02

訂閱素食列車網電子報

素食列車網:搜尋文章